盆底病,女性的烦心事
生活中,一些女性会遇到这样的“烦心事”———大笑、咳嗽、打喷嚏、快跑、跳跃的时候就小便失禁,尿裤子,或者一产生尿意就必须立刻上厕所,憋不住尿。由于这样的现象似乎并没有影响到生命健康,很难启齿,所以很多女性就这样“默默忍受”。夏天也许能够忍受,一到冬天,实在苦不堪言。绝经以后随着年龄增大,常常出现下腹不适,小便屏不住,夜尿多,便秘,外阴下坠有块物掉出,以上这些症状是女性“盆底病”的表现。这类疾病虽然“不要命”,但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特别妨碍女性的工作和社会活动,甚至有人将这称为“社交癌”。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的总称,简称“盆底病”,是近些年来比较“时髦”的女性疾病,包括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压力性尿失禁、排便障碍等。
我国以往产伤引起的子宫脱垂较多,曾经开展过普查普治,传统的治疗方式是将脱垂的子宫和膨出的阴道壁切除加以修补,再将损伤的筋膜进行缝合,术后纠正外观效果较好,但这种手术不仅将没有病变的子宫切除了,而且缝合后的结构仍是建立在存在有病变的盆底组织上,随着年龄的增加,组织会越来越松弛,日后仍有复发阴道膨出和尿失禁的可能。
遗憾的是很多年来在该病的治疗上研究较少,疗效方面没有明显提高。以至于人们甚至认为年龄大了尿湿裤子是正常的,不用治疗,也治不好。很多患此疾病的女性默默忍受痛苦多年,直到生命终点。
现代社会中,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发病率在逐步提高,并已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我国50%以上的妇女有压力性尿失禁(SUI)或盆底功能障碍的经历。老年尿失禁患者中约50%合并大便失禁。
据报道,在国外POP的修复重建手术已占到普通妇科大手术的40%~60%。为了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以上疾病,妇科泌尿学和盆底重建外科已成为现代妇科学研究和解决这类问题的热点。2005年我国成立了"全国女性尿失禁和盆底功能障碍学组"。近年来国外新的理论、新的学说、新的手术方式被引进国内,在泌尿科、妇产科、肛肠科得到认可并在临床应用,逐渐形成了妇产科学领域新的热点,使妇产科医生解决了以往在泌尿科解决不了的问题。
责任编辑:诗棋
真正治好病人的不是冷冰冰的医疗器械,而是医生的医术、爱心、责任心。
对病人认真负责就是好的医德,绝不让患者多花一分钱多受一点苦。
对每一位患者都细致入微,让患者能放心治疗、愉悦就医、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