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简介 前沿技术 尖端设备 医生团队 医院荣誉 医院环境 康复案例 热点专题 就医指南
当前位置: 泰安京泰和妇科医院 > 肛肠科 > 疾病知识 >

肿瘤性息肉

字体:[ ]
文章来源:泰安无痛人流医院         发布时间:2009-12-21    我要咨询
【概述】

肿瘤性息肉(Tumorous Polyp)是大肠膜上皮细胞增生的真性肿瘤,其单发者统称为腺瘤,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的不同又可分为腺管状、绒毛状和混合性3类。多发性者常见为家族性腺瘤病,其他尚有非家族性腺瘤病及伴有消化道外肿瘤的Gardner氏综合征、 Turcot氏综合征等,它们多有不同的恶变率、被视为癌前病变,因此腺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诊断】

绝大多数的大肠癌来自大肠癌来自大肠腺瘤癌变,其根据①腺瘤与大肠癌的性别、年龄相仿;②腺瘤和癌在大肠的分布情况相似,均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好发部位;③大肠癌同时伴有腺瘤者不少见;④有腺瘤者与无腺瘤者相比,前者大肠癌和发生率明显增高。

【治疗措施】

1.腺瘤的处理原则是  一经发现即行内镜下摘除并作全瘤活检。对于出现下述情况者,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①出现淋巴浸润者;②组织学示癌组织分化差;③腺瘤切除边缘或邻近有癌肿浸润。在腺瘤标本中,发现浸润型性腺癌者约占2%~5%,而总的淋巴转移患者也不超过5%,可见绝大多数的息肉恶变,尤其是有蒂者,经内镜切除是适当的。在有蒂息肉,癌变局限于息肉头部者,淋巴转移非常少见。

2.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治疗原则是  一旦确诊,将可能发生癌变的大肠全部切除,以阻断大肠癌的发生。对于已癌变的患者宜选择适当的根治手术。

【病因学】

腺瘤的组织发生,尚不十分清楚。最初Lane表明深部隐窝细胞随着向表面的迁移、不典型增生逐渐发展。这一改变不仅可在隐窝的垂直切片常规制片中观察到,用组化方法也可证明这一结果。例如腺瘤性上皮硫酸粘液比唾液酸粘液为多,而正常隐窝深部的上皮亦以硫酸粘液表达为主。此外,一种与N-乙酰半乳糖胺(N-acetylgalactosamine)结合的凝集素DBA,在腺瘤和正常隐窝深部上皮染色较弱。Rugglere等最近进一步表明血型Ley抗原在许多腺瘤均弥散着色,但在正常粘膜,阳性反应仅见于深部隐窝。这些腺瘤上皮与隐窝深部上皮组化反应的一致性有力支持腺瘤起源于隐窝深部的可能。腺瘤起源的另一个假说是1986年Urbanskl等描述的嗜酸性上皮,他们发现在这种病变中,陷窝含杯状细胞减少,并被一层嗜酸性的细胞衬附。嗜酸性上皮常位于腺瘤上皮附近,并见两者有移行现象。但是其它一些作者发现在缺乏腺瘤性腺体的病变亦可见到嗜酸性隐窝的存在。还有一些作者注意到肠粘膜淋巴滤泡的作用,这些滤泡常紧邻腺瘤上皮,已发现它们与人类及实验动物腺瘤的发生有关。 

【病理改变】

无论腺瘤的发生是位于隐窝的什么部位,腺瘤组织增生主要是朝向管腔面形成突出向外的肿块。尽管所有腺瘤一开始均是呈广基型生长,但随着腺瘤的变大,一些腺瘤变为有蒂或亚蒂。推测这可能是肠蠕动和其它因素如粪便性质、结肠系膜的存在等因素的影响结果。文献资料表明,在降结肠和乙状结肠,肠蠕动较强、粪便成形,这里发生的息事宁人肉比肠道其他部位更易形成带蒂息肉。

一.大肠腺瘤

1.腺瘤的组织学结构

腺瘤的组织学特征不仅是腺瘤诊断的依据,而且是腺瘤分类的组织学基础。腺瘤的组织学切片中常可见绒毛状成分,它是从病灶基部伸出的许多纤细分支,并且可见有丰富的粘液分泌,索芯由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表面被复单层或多层柱状上皮细胞。理上根据腺瘤中绒毛或份所占比例不同而将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即管状绒毛状腺瘤)。目前对这3种腺瘤的划分标准还不一致。1977年Appel的标准为绒毛状成分在5%以下者属管状腺瘤、绒毛状成份占5%~50%者属混合性腺瘤,占50%以上者则属绒毛状腺瘤。1979年Shinya的标准为绒毛成份占25%以下者属管状腺瘤,占25%~75%者属混合性腺瘤,占75%以上者为绒毛状腺瘤,这一标准基本上为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接受。 泰安无痛人流医院

  • 真正治好病人的不是冷冰冰的医疗器械,而是医生的医术、爱心、责任心。

  • 对病人认真负责就是好的医德,绝不让患者多花一分钱多受一点苦。

  • 对每一位患者都细致入微,让患者能放心治疗、愉悦就医、康复出院。

泰安无痛人流医院
泰安无痛人流医院泰安无痛人流医院泰安无痛人流医院泰安无痛人流医院
泰安无痛人流医院